主题: 凌晨讣告,大师离世!与浙江有不解之缘

  • 嘚瑟的小情绪ぃ
楼主回复
  • 阅读:41
  • 回复:0
  • 发表于:2024/4/15 9:57:54
  • 来自:浙江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绍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4月15日0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14日20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严文明先生接受采访视频截图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严文明先生1932年10月出生于湖南华容,1958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常务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等学术职务。

严文明先生从对仰韶文化的卓越研究入手,对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做了综合深入考察,建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分期和谱系框架。他用哲学家的思辨和诗人的眼光洞悉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提出了“重瓣花朵”的论断。他倡导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并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是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导者。

他的著作《仰韶文化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部著作获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严文明先生在田野考古一线

先生获“世界考古论坛”

终身成就奖

就在去年12月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严文明教授。

终身成就奖,作为世界考古论坛颁发的最高荣誉,专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享誉盛名、学术造诣深厚、对考古学领域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学者,这是论坛首次授予中国考古学家该奖项。

颁奖词说:“这不仅是对严文明先生在推进考古学科发展上的杰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不懈地向公众宣传考古学对于当代社会及人类共同未来重要性的肯定。”

严文明手写的获奖感言:“感谢给我崇高的荣誉,我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先生说:伟哉,良渚

而对于浙江考古来说,良渚,是严文明先生最关注的,他多次来浙江,来良渚遗址。可以说,他是良渚考古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引路人。

严先生主要的学术思想,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文化谱系、聚落考古、文明起源、古史的考古学观察、大遗址保护等诸多方面,几乎都在良渚文化与良渚遗址的研究中有着具体的体现。他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意义、大遗址保护等重要课题,有过多篇学术论文和重要讲话。

从1958年他组织北京大学师生编写《中国考古学》教材讲义,率先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到2010年底,以《良渚颂》诗篇,总结良渚文化的物质与文化成就,再到2016年为良渚写下“伟哉,良渚”,他的学术人生,跟良渚文化与良渚遗址结下了不解之缘。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严文明先生在良渚

此时,说几个记者印象深刻的“一次”。

严文明最早提出命名“良渚文化”。

很多人都知道,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命名了“良渚文化”,其实,在1958 年八九月,严文明先生组织北京大学师生编写《中国考古学》教材,单独命名了良渚文化,从龙山文化中划分出来。

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得到夏鼐先生的认可之后,1964年又发表《太湖和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从浙江吴兴(湖州)邱城遗址1957年考古发掘的出土资料着手,通过令人信服的缜密分析,前瞻性地指出“邱城下层、邱城墓地和良渚类型的遗存的顺序关系在本区是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它们代表着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早、中、晚三个文化时期。”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先生曾撰文提到,严先生此文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本区新石器文化早、中期的文化命名,但本区存在着“以邱城下层为代表的早期文化遗存”、“以邱城墓地为代表的中期文化遗存”与“晚期—良渚文化遗存”的认识与观点,在日后的考古学研究中得到国内考古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同,环太湖地区最终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起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

在良渚,严文明先生和苏秉琦先生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

根据考古学家王明达先生的记录,1977年10月11日下午,苏秉琦先生、吴汝祚先生、杨鸿勋先生来杭州。10月31日中午,严文明先生也到了杭州。11月1日,下雨停工,严先生上午看库房,下午、晚上座谈。牟永抗先生向省文物局借来一辆北京二型吉普,陪着他们去良渚实地考察,经过荀山、钟家村等地点。

他们坐在大观山果园的草地上休息,吉普停104国道边上。那段著名的谈话,此前被演绎过多个版本,实际发生在这里。

苏先生问:“你说良渚这个遗址怎么样?”

“很大,但是一下子看不很清楚。”严先生回答。

苏秉琦有所感:“古代的杭州,就在这里。”

严文明接着说:“我看很像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良渚文化是一个国家,良渚遗址就应当是它的首都。”

眼前的这片果园,两位老先生也仔细地踏察过,可惜一块陶片都没有找到。瑶山发掘后不久,104国道余杭段动工扩建,在通过大观山果园的公路两侧发现了大量经火烧过的土坯。

1987年12月1日,严文明和研究生李水城来到工地,他一看,这不就是10年前他和苏秉琦先生靠着吉普休息的地方吗?

大观山果园,实际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型土台子,670米X450米,面积30万平方米,相当规整,只有西头有一小块地方凸了出去。而且高有5到8米。

严文明沿着台子边缘走了一圈,每边都很直,除了南边外,地势陡峭。自然力量无法形成,必然是人工建造的。十年前,他们居然没有看出蹊跷。

王明达给严文明补充了一个重要细节:已经开挖的13个探方里,考古队员发现,在红烧土以下看似是生土的地层,实际是经过人工搬动的,是人们用自然土筑成的,最深的地方有7米(人工营建的良渚文化土层和遗迹厚达10米以上)。良渚人居然有能力建造这么宏大的工程?这30万平方米的大土台,究竟什么性质?

1992年12月26日,严文明来莫角山查看夯土,1996年,他写了一篇《良渚随笔》:

“虽然冒着小雨,我却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的工作做得很仔细。我看到那些夯土是先铺一层泥,密密地夯筑,然后垫一层沙子,再铺一层泥,又密密地夯筑,如此反复达9~13层之多,总厚度为50厘米左右。这是在良渚文化以及整个龙山时代文化中所见加工最好的夯土,如此大面积地精心夯筑,说明它很可能是一个大型建筑的基址。”

2016年11月26日,严先生参加了“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有一次著名的总结发言,后来收录在良渚博物院在2020年7月出版的《严文明论良渚》中。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本书收录了严文明先生关于良渚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并附有严文明先生的题词及学术活动照片,是严先生关于良渚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集成之作。

那次来良渚的讲话,钱江晚报记者也在现场。严先生说:良渚实在太吸引人了,除了仰韶写的最多之外,就是良渚。

根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的记录,严先生讲完,台下的考古学家牟永抗先生说:很赞成,建议把良渚改成“都城”。

严先生回答:就是都城。

讲完话后,严先生现场为良渚题词:“华夏文明五千年,伟哉良渚”。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沉痛哀悼,送别严老!

 (来源:越牛新闻)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